:::

流轉古城的南聲餘韻

張栢仲

珍視傳統 | 2024-09-04
「張仙情緒留餘韻,清客頭銜付後生」

我出生於南管世家,外公江吉四在大正初年於王宮口一帶(今保安路)成立南聲社,並孕育中南部許多重要的弦管子弟,其弟子與再傳弟子遍布全國。而父親張古樹則在北勢街(今神農街)開創金聲社執教,桃李滿門,諸如西佛國的蔡心也是學生之一。

在400年中,作為漢唐遺音的南管音樂伴隨府城肇始與住民的酸甜苦辣,也在城市的興盛中發展出台灣弦管輝煌的歷史軌跡與獨到韻味的音樂觀點。

在我小時候,自許為郎君子弟而日夜「敕桃」(玩音樂)者比比皆是,多半都是接近傍晚後,陸續聚集到館閣一路唱奏到午夜,吃完夜點(母親常常會煮菜粥)後再繼續,直至滿意才漸漸散去迎接次日黎明。這樣的盛景是每天都有,也難怪當時的藝術如此講究。

而「站山」(贊助者、愛樂者)對於南管音樂、南管人的重視程度也是現在很難想像,一定是有別於普通客人的佳餚美酒奉上,有斯時時髦現撈現片的生魚,也有中秋包船夜賞運河美景,那些站山對弦管人花起錢來總是甘之如飴。

「南管係五世人學不透的物件」,因此我不敢輕易更動,也需要每日的溫故知新,長年在國小與大學執教下,秉持著我父親所教給我的東西,原汁原味的再傳給下一代與下下一代。

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既然愛上也羈絆上,會一直將「御前清客」的頭銜傳遞下去,也希望作為重要文化資產的南管音樂能持續流淌在臺南人的血液中,企盼「南聲」的餘韻在城中再轉向下一個百年。
作者介紹
臺南市南聲社藝術指導

張栢仲

生於臺南,長於臺南。從祖父輩開始於府城傳承南管音樂,自幼承繼父親的南管藝術,力求古風的往下個世代傳遞下去。
臺南市南聲社館先生(藝術指導)
臺南市定傳統表演藝術南管音樂保存者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