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當代 | 2024-08-05
1624年,對台灣來講應該是一個歷史時刻,因為在這一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江內海設立據點,有人認為這是台灣歷史的起點,不過這樣講有點怪,因為台灣原住民已經在這個島嶼生活了幾千年,荷蘭人抵達的海灣也不是一個歷史的空白,福建沿海的漁民、商人甚至海盜早已在此活動,而這個內海也有日本人居住,買賣商品。因此,是唐人、日本人在台灣西南海岸的活動,吸引了荷蘭船隊來到台江內海,即當時人所說的「大員」。但是,也有人認為荷蘭人來台灣,是殖民與掠奪。
怎麼面對1624年,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思索的問題。
400年後的今天看待當年歷史,應該從島嶼的角度來省思,如同曹永和老師提出的「臺灣島史觀」,台灣是東亞海域裡的一個島嶼,在這個島嶼的歷史裡,人來人往,總有一些時刻是歷史的轉折點,比如1624年。400年後的今天,我們不是在「慶祝」這一個歷史時刻,而是要「紀念」。我們應追問是什麼因素吸引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來到這個島嶼?1624年之後,原住民與歐洲人、唐人相遇與共處,是否改變了島嶼面貌?進而省思1624年是台灣島的一個歷史時刻嗎?島嶼面貌是否因1624年而有了轉折?或什麼樣的轉折?透過各種活動的舉辦與參與,作為現代公民,讓我們共同面對與討論這一歷史時刻的時代意義。
怎麼面對1624年,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思索的問題。
400年後的今天看待當年歷史,應該從島嶼的角度來省思,如同曹永和老師提出的「臺灣島史觀」,台灣是東亞海域裡的一個島嶼,在這個島嶼的歷史裡,人來人往,總有一些時刻是歷史的轉折點,比如1624年。400年後的今天,我們不是在「慶祝」這一個歷史時刻,而是要「紀念」。我們應追問是什麼因素吸引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來到這個島嶼?1624年之後,原住民與歐洲人、唐人相遇與共處,是否改變了島嶼面貌?進而省思1624年是台灣島的一個歷史時刻嗎?島嶼面貌是否因1624年而有了轉折?或什麼樣的轉折?透過各種活動的舉辦與參與,作為現代公民,讓我們共同面對與討論這一歷史時刻的時代意義。
作者介紹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宗仁
嘉義新港人,初在新聞媒體工作,後至臺灣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畢業後,先後任職國家圖書館特藏組、臺灣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早期史、海洋史及圖像研究。主要著作有《Selden Map與東西洋唐人:地理知識與世界景象的探索(1500-1620)》、《晚清臺灣番俗圖》、《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史研究(1400-1700)》、《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莊街的研究》、《世紀容顏──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圖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