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 | 2024-08-05
咱佇定定著愛南北往復的快車路途面頂,不時欣慕台灣的翠青、幼秀佮曠闊,也閣深刻感受著台灣彼个連接過去佮未來的脈跳。台南,就是台灣脈跳的大源頭。
傳統的鬧熱鑼鼓廟聲直直伴奏府城的發展,教堂的祈禱詩歌看顧巿街的變革無煞。新舊文化攏佇遮熱情交陪,成做互相的支持佮安慰,予獨特的台南文化雄壯現身。新嫣的台南美麗做頭,台灣各地方也沓沓搜揣(tshiau-tshuē,探尋)彼个上媠的家己,重新妝娗,自信起行。隨人無仝的在地媠氣,楗出豐沛(phong-phài,豐富)、闊大的台灣主體文化。
對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到1991年的《蕃薯詩刊》,用台語書寫的厚情佮堅持按台南出發,母語的現代文學也是對台南發根(huat-kin,生根)、發穎(puh-ínn,發芽),發花(huat-hue,繁榮)做久長的集體果實,成做上穩在、上奢颺(tshia-iānn,風光)的基底佮見本(kiàn-pún,示範),予台灣文學會得展現自來定著的面貌,行向未來正港多元多樣、多音交響的銅身鐵骨。
台南400年,浮浮沉沉的海鯤鯓美麗反身(píng-sin,翻轉),這隻佇曠闊的大海歡喜跳、自在泅的台灣鯤鯓,也當欲愈明、愈媠、愈光。
傳統的鬧熱鑼鼓廟聲直直伴奏府城的發展,教堂的祈禱詩歌看顧巿街的變革無煞。新舊文化攏佇遮熱情交陪,成做互相的支持佮安慰,予獨特的台南文化雄壯現身。新嫣的台南美麗做頭,台灣各地方也沓沓搜揣(tshiau-tshuē,探尋)彼个上媠的家己,重新妝娗,自信起行。隨人無仝的在地媠氣,楗出豐沛(phong-phài,豐富)、闊大的台灣主體文化。
對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到1991年的《蕃薯詩刊》,用台語書寫的厚情佮堅持按台南出發,母語的現代文學也是對台南發根(huat-kin,生根)、發穎(puh-ínn,發芽),發花(huat-hue,繁榮)做久長的集體果實,成做上穩在、上奢颺(tshia-iānn,風光)的基底佮見本(kiàn-pún,示範),予台灣文學會得展現自來定著的面貌,行向未來正港多元多樣、多音交響的銅身鐵骨。
台南400年,浮浮沉沉的海鯤鯓美麗反身(píng-sin,翻轉),這隻佇曠闊的大海歡喜跳、自在泅的台灣鯤鯓,也當欲愈明、愈媠、愈光。
作者介紹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呂美親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科博士,現此時是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臺南文學史 卷四 臺語文學》作者,主編《台語現代小說選》、《台語現代散文選》;共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奇異果版《高中台語》教科書;出版台語詩集《落雨彼日》,編譯《漂泊的民族:王育德選集》等。嘛參與鬥鬧熱走唱隊製作賴和音樂專輯《河》、《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