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越古今,如鳳凰展翅

李維睦

展望未來 | 2024-07-05
台南府城歷經400年,不同文化,族群和社群的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洗禮與累積及沉澱發酵,孕育出許多豐富不同的生活文化,產業環境及特殊地景,也創造孕生了其中豐富多元的表演藝術。

從歷史回顧中我們看見,台南的表演藝術長於歷史反思,根植在地社區文化,特別重視和發展出許多奠基於傳統上的創新表演藝術,扶植專業的在地表演藝術如:劇團、舞團與樂團的成長和持續創作和展演,也發展出越在地越國際的台南藝術節遍佈台南各地的城市舞台的特定場域表演的特色,也有展現台南傳統藝陣表演文化特色的南瀛藝術節,另外也有展現大台南各地多元文化的不同節慶與歲時反映當地文化和物產與歷史特色的台南在地文化藝術節,更拓展至呈現不同的地區文化的蕭壠、總爺與水交社等特色文化園區,還有發展經年領先全國,充分展現台南多元社區文化活力的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劇場的在地人物及故事的豐富表演,持續推動藝文紮根與藝文教育,深耕表演藝術的教育紮根,城鄉平衡與拓展表演藝術的欣賞人口等重要的各項文化治理與推動的工作。

然而在前瞻未來的此刻,台南的表演藝術如何在既往的輝煌發展和戮力奠基之下,在數位時代開創出未來下一輪的繁盛與開闊?台南的表演藝術的人才,資源,空間與經費的多元多向整合連結與嫁接的網絡串聯接軌,顯得更形重要和關鍵。例如:發展升級所有專業在地表演藝術團隊的人才與實驗創新排練及倉儲空間補助及專業藝術形式類別的國際交流與成長,補助台南傳統表演藝術的藝術人才和藝師的世代傳承,串聯藝術節和在地既有生活文化地景在南門路與府前路一帶密集各個歷史時期的古蹟文化圈,形成如同亞維儂藝術節的帶狀藝術個是在地節目展演網絡,或是發展既定的不同歷史氛圍的文化聚落集中呈現在地的文化或表藝特色,以及推廣校園學子免費進劇場觀劇落實藝文教育,以及鼓勵特殊藝術與不同年齡社群如:長者,青少年和兒童的劇場創作者和觀眾,推動文化平權和文化公民參與的全民幸福文化生活圈的達成,將使府城未來的表演藝術能夠就在每個市民的生活周邊,觸手可及,隨時可以參與和親近。

(此篇文章摘自「文化臺南400年行動白皮書——臺南表演藝術連結社區歷史和生活的全球在地化特色報告書」,由王婉容、李維睦、許瑞芳共同執筆,陳明緯、郭旂玎共同整理補充。)
作者介紹
台南人劇團團長

李維睦

李維睦為台南人劇團創團團員,多年來擔任許多團隊之舞台設計、製作及技術諮詢,包括台南人劇團、南大戲劇系、影響‧新劇場、阮劇團、唱歌集音樂劇場、明華園、趨勢教育基金會、衛武營舞蹈平台、馬戲平台等,並參與公共藝術創作、展演空間設計以及藝術節策展人。舞台設計作品《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莎士比亞不插電-哈姆雷》曾受邀參加「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Q)」。2014~2018年於臺南321巷藝術聚落策畫〈321小戲節〉。公共藝術設置作品《打開》獲選全國公共藝術年鑑。臺南市社區大學「木本物質」課程獲評全國社區大學優良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