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讓臺灣現身世界,站在世界舞台上的推動者。
17世紀以來,臺灣經歷西方大航海、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席捲其中的臺灣被發現、被治理,臺灣人在被殖民的歷程中被取代、尋回、重構自身的角色與價值。而文學是紀錄、言說、復振所有殖民與去殖民歷程的見證者與實踐者。
文學千層熠熠生輝。是以,臺南文學400年,本特展將以「一府」與世界鏈結作為主題,向前探尋臺灣具南島語系起源的平埔族如西拉雅,到1624年荷蘭佔領臺灣,發展經濟資本;而後1651年沈光文來臺,設帳教學及懷鄉與落地雜揉的漢文發展,經過明鄭清領游宦與在地文人的古典文學生成,臺灣人的本土力量迎向海洋彼端的各種勢力,1895年後的日本統治,192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興起,日語為介,臺灣以文學之名向世界思潮接軌。而在地性的力量,緊緊在地土深處紮根,土壤的糖與沿海的鹽為文學帶來豐饒的養分。
超時空文學見證
本特展以臺南為故事的基底,展演臺灣進入世界舞台的歷程,重要的推動者之一鄭經,以談判的書信,向外界勢力——荷蘭、清國達到「共生」的目的。這位跨越時空,站在民族衝突、經濟競合裂縫上的經貿之王,如何在烽火連天的戰事下,守住鄭氏王朝的領土,而臺南歷經人事變遷,時代交替,文人作家們如何收納、融合外來與本土的文學思潮,而後雜揉、再生成就文學千層的紋理,讓臺南的文學,足以作為臺灣文學向世界而生的見證者。
原初時刻,擊壤賦歌
最早擁有文字記錄而後在層層殖民歷程中消失了語言的平埔族。直到20世紀末,族群及母語的運動興起,原民作家以漢字或母語書寫,並透過創作、走讀踏查,用實際行動尋根並重建自身的主體文化。
在時空裂縫中的航行者
1662-1683長達21年,主要是鄭經治理臺灣,陳永華輔佐,1681年鄭經過世,2年後臺灣便被清國收編。因此,對於臺灣付出之深的鄭經,是當前大眾需要好好認識的人物。簡而言之,鄭經對外要面對清國的忽略,荷蘭的覬覦,對內需解決大量軍糧及移民者的生活問題,他接續鄭成功一邊對外談判,一邊對內開墾治理,保全「金流、貨流、人流」的經貿之徑,為臺灣在世界航道的位置奠定基礎。
鄭經〈嗣封世子札致荷蘭出海王〉手稿,1664年 /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 典藏
禮品清單 /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 典藏
深海環流,文學傳遞
當今走在府城的街道上,行在赤崁樓等古蹟城牆、廟宇巷弄間,透過漢詩文可與沈光文、朱術桂、陳永華、鄭經、郁永河、孫元衡、黃叔璥、施瓊芳、施士洁等人相遇。作品與生活的互相輝映,是臺南文學作為臺灣文學史的重要基石。
〈懷鄉〉
——沈光文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盧振基、查元鼎著,吳尚霑抄寫《文魁吳尚霑先生筆跡詩集》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朱景英 - 隸書「學續.家鄰」木刻對聯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臺灣文化協會用文化運動進行社會改革,例如蔡培火以教會羅馬字作為文明知識傳播的方式;莊松林透過世界語運動的參與,作為社會實踐的方法。語言文字合徑成為文學向社會大眾傳播人權、正義思想的媒介,知識分子跳脫菁英的視角、放下作家論的文學觀,和普羅大眾站在一起。
進入1930年代,莊松林、連溫卿等人成為以世界語書寫民間故事與童話的運動者,企圖將殖民壓制的文化及文學運動,以「本土」之姿邁向「世界」。
《南臺教會史LÂM TÂI KÀU-HŌE SÚ》,1953年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文學千層,故事連城
臺南出身的作家和醫師,用他們的筆寫出底層大眾的悲鳴,也用他們的行動,為黑暗打開透天光的門窗。例如楊逵的〈無醫村〉、〈不景気な醫学士〉、王金河的〈即塊苦難兮土地〉。
楊逵〈不景気な醫学士〉,1932年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1930年代,臺灣因日本投入的近代化建設,流行文化開始充斥在社會大眾的生活裡。關於自由戀愛、求新求變、追求個人生活價值等,殖民處境下的臺灣以流行音樂唱出苦悶心情的悲歌。
許石〈台灣民間歌謠第三集 KLK-67 〉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臺南的時間,臺灣的時刻
從臺南出發的文學,為島群上的人們描繪生存的座標,而文學作品及其思想靈魂,逐漸得以在世界時空裡安放,甚者向世人展現臺灣的價值。
臺灣因為文學,因為臺南,在百年歷史裡,故事連城,精采絕倫。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
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荷蘭國家檔案館、西班牙海軍歷史文化研究所海軍檔案部、奧地利國家圖書館、德國埃爾福特大學哥達文化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臺南市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