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 | 2024-02-22
臺南市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區域,民間的廟會活動和陣頭種類都非常多,通常規模龐大、演出頻繁,是傳統藝術多元發展的城市。臺南市民眾生活中之禮俗事宜,一般都非常重視儀式性的活動,尤其是在廟會慶典活動中,各式各樣的陣頭穿插其間,其中歌舞或是小戲的陣頭表演,都非常傳統而有特色,例如:車鼓陣、牛犁歌陣、桃花過渡陣等。這些陣頭中的老藝人們不但能歌能舞,且內容詼諧逗趣,不僅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也保留了我們的傳統文化。
然而,目前許多能歌善舞之藝師大多年事已高,而此類歌唱舞蹈技藝教學方式又多為傳統之「口傳心授」法,學習一曲往往費時曠日;另一方面,受大環境等因素影響,年輕人願意學習此類技藝者為數不多,或正在學習者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許多歌舞技藝因而瀕臨失傳之危機。因此筆者對於臺南傳統表演藝術未來展望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分二部份說明。
其一,對於傳統表演團隊之建議:一、提升藝師傳統表演技藝之精緻度,以提升自我價值與觀賞性;二、重視後場樂師之培訓,讓演出更具藝術性;三、民間陣頭團體應多保留與傳承傳統技藝與劇目,以因應廟會與社區活動;專業劇團宜以傳統為主並開發新的表演形式,為特定觀眾群創作精緻又有特色之新劇目,以吸引年輕觀眾群;四、積極從事傳統表演藝術之推廣活動,讓社會大眾認識、接觸,進而喜歡統表演藝術。
其二,對於政府部門之建議:一、重要瀕危之傳統表演藝術應積極從事訪視、紀錄、保存之工作,並將資料送相關圖書館或博物館,提供民眾認識及研究者參考;二、協助技藝精湛之藝師進行傳習與推廣活動,讓年輕演員具有傳統表演技藝底蘊;三、協助各族群之傳統表演藝術能與其在地文化結合,永續發展。
然而,目前許多能歌善舞之藝師大多年事已高,而此類歌唱舞蹈技藝教學方式又多為傳統之「口傳心授」法,學習一曲往往費時曠日;另一方面,受大環境等因素影響,年輕人願意學習此類技藝者為數不多,或正在學習者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許多歌舞技藝因而瀕臨失傳之危機。因此筆者對於臺南傳統表演藝術未來展望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分二部份說明。
其一,對於傳統表演團隊之建議:一、提升藝師傳統表演技藝之精緻度,以提升自我價值與觀賞性;二、重視後場樂師之培訓,讓演出更具藝術性;三、民間陣頭團體應多保留與傳承傳統技藝與劇目,以因應廟會與社區活動;專業劇團宜以傳統為主並開發新的表演形式,為特定觀眾群創作精緻又有特色之新劇目,以吸引年輕觀眾群;四、積極從事傳統表演藝術之推廣活動,讓社會大眾認識、接觸,進而喜歡統表演藝術。
其二,對於政府部門之建議:一、重要瀕危之傳統表演藝術應積極從事訪視、紀錄、保存之工作,並將資料送相關圖書館或博物館,提供民眾認識及研究者參考;二、協助技藝精湛之藝師進行傳習與推廣活動,讓年輕演員具有傳統表演技藝底蘊;三、協助各族群之傳統表演藝術能與其在地文化結合,永續發展。
作者介紹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
施德玉
戲曲音樂研究學者、國樂教育者。出生於屏東。1975年,考上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科,畢業後繼續就讀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任教於藝專國樂科,開啟教學生涯,現為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為增進教學與研究上之能量,曾先後赴美國及香港進修,2005年獲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1987年起,至中國各地進行各省戲曲的田野調查,先後完成了《北曲中可增減曲牌之研究》、《董西廂曲樂之研究》、《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板腔體與曲牌體》等,為戲曲研究之重要著作,並多次執行國家級研究計畫。藝術行政閱歷完備,具執行兩岸藝術文化交流的豐碩經驗,為提高臺灣大學生藝術文化涵養與交流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