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人跳脫人的視角:萬物議會重現河道與萬物之願 跨領域專家、NGO、公部門成員化身多物種為河流發聲

新聞消息 | 2024-08-20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特展,於上週末連續兩天,在臺南市美術館2館-創意工坊舉辦特展系列活動:「萬物議會:河道重現——臺南400的萬物之願」。人透過來扮演魚蟲等生物或草木石頭等無機物,甚至是河川本身,跳脫人的視角,改變思考的方式,讓大地萬物有機會藉由民主機制,為自己發聲。萬物議會從臺南歷史中的河川與野溪,梳理地方的文化路徑,重新聚焦在都會型河川裡的「水」與社會群體議題,為市民百工與土地河川創造新的連結。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介紹,萬物議會由總策展人龔卓軍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擔任議長,以「臺南都會型河川」為關懷重點,通過為生態眾物代表發言的藝術倡議方法,共同盤點城市發展中的水體文化,其中代言邀請19位跨領域專業者、藝術家,及社區組織團體、公部門等利害關係成員,運用切換多元視角包含:人文、歷史、美學、景觀、防災、都市計畫、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及氣候變遷下的韌性思維等關鍵要素,進行非人類視角的實驗思辨及表述,藉以擬定未來城市的發展願景及倡議行動。

 

策展團隊持續將「物的議會(Parliament of things)」概念實踐於臺南水域主題,發展本土化的萬物議會方法,過去已辦理「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流變國土——河口百年願景」、「水國大埔‧萬物議會」等活動,從曾文溪流域的源頭到出海口,協同跨族群與跨領域精神,反思水利設施(例如防砂壩、水庫)、以及光電與沙洲的危機衝突等。

 

本次「河道重現——臺南400萬物之願」擴大邀請跨領域工作者,並開放民眾參與。議會首日從萬物的角度探索、發掘過去選擇放棄的城市機會,這些議員化身為:蚯蚓、流水、舊臺南地方法院、搖蚊幼蟲、䱗條、底泥、砂子、中山橋碑、一葉茶、枋溪、福安坑的構樹、福安坑溪溪水、咾咕石等物種身份,經由不同參與背景、經驗的詮釋,更用非傳統社會的制度評估方式,為城市帶來不同的想像與可能性。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孫建平,為搖蚊幼蟲發表證言,強調搖蚊幼蟲的存在並非代表不乾淨的水源,更是為溪流創造多元的生態環境。

 

聚珍臺灣總監王子碩代言枋溪,邀請大家回憶清澈的水流經城市的地點和故事。檢察官陳誌銘藉著舊臺南地院的眼光,訴說曾經發生在身上的歷史,與陪伴它的福安坑溪的改變。現場也廣邀公民加入對話,探討理想方向在現實操作的執行困難;延續至次日,聚焦在往後推進臺南城市的進步性展望,透過廣納在地生活模式的協商目標,試圖尋求與自然界共處的真正解方。為期兩天的萬物議會中,議員們與市民朋友共同協力,從各自的城市場景為河流與環境發聲。現場討論熱烈,深度議題引發廣泛迴響,為溪流開蓋倡議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本次出席議員尚含括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徐燕興、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臺南地檢署檢察官陳鋕銘、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兼防災中心主任王筱雯、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王一匡、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臺南社區大學校長林朝成、臺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崇峻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生態規劃部經理溫健安、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暨研究員郭博勝、綠波國際環境設計副總經理黃元聖與多位藝術家與在地文化工作者共同參與。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展期至10月13日止。展覽期間同步規劃多場行動,包含9/13-14國際論壇、9/6、9/14《北將七》與《河處是我家》電影放映暨映後座談,及6場地景走讀活動。更多活動資訊,歡迎至臉書「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粉絲專頁查詢。